爱游戏下载中心:
导航:X技术最新专利工程元件,部件;绝热;紧固件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电安装用快速调节垫脚装置。
2.机电设备的安装作为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步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体现出逐渐重要的作用,机电设施安装施工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到机电设备能否正常使用,特别是对安装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机电设备,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对其造成损害,缩短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安装设备前,需要使用到垫脚来对安装位置进行找平。现有的垫脚在进行找平时,大多需要操作人员转动调节螺母,从而调节垫脚的高度,在使用时,需要分别对四个垫脚进行分别调节,操作比较复杂,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人工手动调节由于调节观察视角的局限性,致使调节的精度往往差强人意,从而影响到设备的安装质量,另外垫脚在反复使用过程中移动不变,易造成磨损过大甚至损坏。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既便于快速精准的调节高度又能方便移动的机电安装用快速调节垫脚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电安装用快速调节垫脚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正方形底板,所述底板顶部靠近四周外沿处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可伸缩的支撑杆,所述底板的中心处设置有分别驱动每一个所述支撑杆的驱动机构;
6.所述底板的四角处均开设有通孔,对应每个所述通孔均设置有万向轮,每个所述万向轮均连接有升降机构;
8.所述支撑杆包括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顶部且竖直朝上设置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内部套设有顶部延伸至所述固定杆上方且竖直设置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固定杆滑动配合;
9.所述固定杆的顶部通过连接环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螺纹杆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齿轮中心中开设有与所述螺纹杆外壁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11.所述第一齿轮的上方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中心处开设有中心轴线与所述螺纹杆中心轴线重合且贯穿的导向孔;
12.所述导向孔内壁两侧由上至下对称设置有限位条,对应所述限位条在所述螺纹杆的两侧由上至下对称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条位于其对应的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
14.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顶部中心处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竖直朝上设置且中心轴线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点;
15.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水平设置的旋转板一侧的底部,所述旋转板远离所述第一电机一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中心转轴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板底部。
16.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直固定连接于所述万向轮顶部的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外侧套设有支撑套,所述升降块与所述支撑套滑动配合;
17.所述支撑套底部为开口状,所述支撑套底部四周固定连接于所述通孔四周的所述底板顶部;
18.所述支撑套内侧一面由上至下开设有通槽,对应所述通槽在所述升降块的一侧由上至下设置有若干齿块,对应每个所述升降块上的所述齿块均设置有一个与其啮合的第三齿轮。
20.两根所述转杆其中相同方向的一端均固定同轴连接有传动盘,两个所述传动盘之间套设有传动带;
22.支撑套对升降块和万向轮的运动进行定位和导向,通过第三齿轮与齿块的啮合,使得可以带动万向轮向下运动,使得万向轮伸出底板的底部与地面接触,此时可以将装置在地面推动,方便在安装后对装置进行移动,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23.所述第一电机的外侧设置有中心点与所述底板中心点重合的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竖直朝上设置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与所述旋转板靠近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
25.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与其相互平行的顶板,所述顶板对应每根所述螺纹杆均开设有贯穿的圆孔,每个所述圆孔的中心轴线均与其对应的螺纹杆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圆孔的内径与所述螺纹杆的直径配合;
27.每根所述螺纹杆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圆形橡胶垫,每个所述橡胶垫均位于所述顶板的上方,每个橡胶垫的直径均大于所述圆孔的内径。
28.顶板为机电设备提供了安装位置,便于将机电设备与装置进行连接,保证了机电设备与装置的一致性,同时可以将机电设备托起远离地面,避免装置的底部受潮损坏,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29.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将底板放置在安装位置,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旋转板转动,从而可以实现旋转板带动第二电机和第二齿轮整体旋转,使第二齿轮分别与四个第一齿轮啮合,当第二齿轮与其中一个第一齿轮啮合时,第二电机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内与螺纹杆的螺纹配合,从而实现可以使螺纹杆带动橡胶垫上下运动,继而实现四个橡胶垫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在进行调节时,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动即可,操作简单,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装置找平后,可以将机电设备放
置在橡胶垫的顶面进行机电设施安装,通过第三电机带动与之连接的转杆转动,通过传动盘及传动带的设置实现两个转杆同时带动两侧的四个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在旋转时,通过第三齿轮与齿块的啮合,使得可以带动万向轮向下运动,使得万向轮伸出底板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此时可以将装置在地面推动,方便在安装后对装置进行移动,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31.1、本实用新型通实现了可快速、便捷、精准的调节机电安装用的垫脚装置,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旋转板转动,从而可以实现旋转板带动第二电机和第二齿轮旋转,使得第二齿轮分别与四个第一齿轮啮合,当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时,第二电机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与螺纹杆的啮合,可以使螺纹杆带动橡胶垫上下运动,从而实现四个橡胶垫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在进行调节时,不需要操作人员旋转螺母,操作简单、精准,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调节时间。
32.2、本实用新型便于移动而且移动状态与工作状态转换合理便捷,通过第三电机可同时带动四个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在旋转时,通过第三齿轮与齿块的啮合,可以带动万向轮向下运动,使得万向轮伸出底板的底面与地面接触,此时可以将装置在地面推动,方便在安装后对装置进行移动,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40.其中,附图标记为:1、底板;2、支撑杆;201、固定杆;202、螺纹杆;203、连接环;204、第一齿轮;205、螺纹孔;206、导向块;207、限位条;208、限位槽;209、橡胶垫;210、连接杆;3、驱动机构;301、第二齿轮;302、第一电机;303、旋转板;304、第二电机;305、定位环;306、支撑架;4、万向轮;5、升降机构;501、升降块;502、支撑套;503、通槽;504、齿块;505、第三齿轮;506、转杆;507、传动盘;508、传动带;509、第三电机;6、顶板;601、圆孔。
41.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42.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机电安装用快速调节垫脚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正方形底板1,底板1顶部靠近四周外沿处均匀的设置有若干可伸缩的支撑杆2,底板1的中心处设置有分别驱动每一个支撑杆2的驱动机构3,底板1的四角处均开设有通孔,对应每个通孔均设置有万向轮4,每个万向轮4均连接有升降机构5,每个支撑杆2距离底板1中心处的距离相同。
43.支撑杆2包括底部固定连接于底板1顶部且竖直朝上设置的固定杆201,固定杆201
内部套设有顶部延伸至固定杆201上方且竖直设置的螺纹杆202,螺纹杆202与固定杆201滑动配合,固定杆201的顶部通过连接环203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204,第一齿轮204与螺纹杆202的中心轴线分别与驱动机构3的第二齿轮301啮合配合。第一齿轮204的上方设置有导向块206,导向块206的中心处开设有中心轴线中心轴线重合且贯穿的导向孔,导向孔内壁两侧由上至下对称设置有限位条207,对应限位条207在螺纹杆202的两侧由上至下对称开设有限位槽208,限位条207位于其对应的限位槽208内并与限位槽208滑动配合,导向块(206)的外壁与固定杆201的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杆210。
44.驱动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于底板1顶部中心处的第一电机302,第一电机302的输出轴竖直朝上设置且中心轴线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水平设置的旋转板303一侧的底部,旋转板303远离第一电机302一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301,第二齿轮301的中心转轴与第二电机304的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304固定连接于旋转板303底部。第一电机302的外侧设置有中心点与底板1中心点重合的定位环305,定位环305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竖直朝上设置的支撑架306,支撑架306的顶部与旋转板303靠近外侧的底部固定连接,定位环305的截面为“t”形状。
45.升降机构5包括竖直固定连接于万向轮4顶部的升降块501,升降块501的外侧套设有支撑套502,升降块501与支撑套502滑动配合,支撑套502底部为开口状,支撑套502底部四周固定连接于通孔四周的底板1顶部,支撑套502内侧一面由上至下开设有通槽503,对应通槽503在升降块501的一侧由上至下设置有若干齿块504,对应每个升降块501上的齿块504均设置有一个与其啮合的第三齿轮505。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三齿轮505之间均固定同轴连接有转杆506,两根转杆506其中相同方向的一端均固定同轴连接有传动盘507,两个传动盘507之间套设有传动带508,其中一个转杆506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机509的输出轴。
46.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与其相互平行的顶板6,顶板6对应每根螺纹杆202均开设有贯穿的圆孔601,每个圆孔601的中心轴线的中心轴线的底部固定连接于导向块206的顶部,每根螺纹杆202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圆形橡胶垫209,每个橡胶垫209均位于顶板6的上方,每个橡胶垫209的直径均大于圆孔601的内径。
47.实际使用时:将底板1放置在安装位置,通过第一电机302带动旋转板303转动,从而可以实现旋转板303带动第二电机304和第二齿轮301整体旋转,使第二齿轮301分别与四个第一齿轮204啮合,当第二齿轮与其中一个第一齿轮204啮合时,第二电机304带动第二齿轮30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204转动,通过第一齿轮204内与螺纹杆202的螺纹配合,从而实现可以使螺纹杆202带动橡胶垫209上下运动,继而实现四个橡胶垫209的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在进行调节时,控制第一电机302和第二电机304的转动即可,操作简单,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装置找平后,可以将机电设施放置在橡胶垫209的顶面进行机电设施安装,通过第三电机509带动与之连接的转杆506转动,通过传动盘507及传动带508的设置实现两个转杆506同时带动两侧的四个第三齿轮505转动,第三齿轮505在旋转时,通过第三齿轮505与齿块504的啮合,使得可以带动万向轮4向下运动,使得万向轮4伸出底板1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此时可以将装置在地面推动,方便在安装后对装置进行移动,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48.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存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聚合物在允许电压下不导电的材料老化 2.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